操作

「淨土十疑論」の版間の差分

提供: 本願力

(ページの作成: ==淨土十疑論== 淨土十疑論序 宋無爲子楊傑述 愛不重不生娑婆。念不一不生極樂。娑婆穢土也。極樂淨土也。娑婆之壽有量。彼土之...)
(相違点なし)

2013年2月10日 (日) 20:54時点における版

淨土十疑論

淨土十疑論序

宋無爲子楊傑述

愛不重不生娑婆。念不一不生極樂。娑婆穢土也。極樂淨土也。娑婆之壽有量。彼土之壽則無量矣。娑婆備諸苦。彼土則安養無苦矣。

娑婆隨業轉輪生死。彼土一往則永證無生法忍。若願度生則任意自在。不爲諸業轉矣。
其淨穢壽量苦樂生死。如是差別。而衆生冥然不知。可不哀哉。阿彌陀佛。淨土攝受之主也。釋迦如來。指導淨土之師也。
觀音勢至。助佛揚化者也。是以如來一代教典。處處叮嚀。勸往生也。
阿彌陀佛與觀音勢至。乘大願船。泛生死海。不著此岸。不留彼岸。不止中流。唯以濟度爲佛事。
是故阿彌陀經云。若有善男子善女人。聞説阿彌陀佛執持名號。若一日乃至七日。一心不亂。其人臨命終時。阿彌陀佛與諸聖衆現在其前。是人終時。心不顛倒。即得往生極樂國土。
又經云。十方衆生。聞我名號。憶念我國。植諸徳本。至心迴向。欲生我國。不果遂者。不取正覺。
所以祇洹精舍。無常院。令病者面西作往生淨土想。蓋彌陀光明。遍照法界。念佛衆生。攝取不捨。聖凡一體。機感相應。諸佛心内衆生。塵塵極樂。衆生心中淨土。念念彌陀。吾以是觀之智慧者易生。能斷疑故。禪定者易生不散亂故。持戒者易生遠諸染故。布施者易生不我有故。忍辱者易生不瞋恚故。精進者。易生不退轉故。不造善不作惡者易生念能一故。
諸惡已作業報已現者易生實慚懼故。雖有衆善。若無誠信心無深心無迴向發願心者。則不得上上品生矣。噫彌陀甚易持淨土。甚易往衆生。不能持不能往。佛如衆生何。夫造惡業入苦趣。念彌陀生極樂。
二者皆佛言也。世人憂墮地獄。而疑往生者。不亦惑哉。晋慧遠法師。與當時高士劉遺民等。結白蓮社於廬山。蓋致精誠於此爾。其後七百年。僧俗修持。獲感應者非一。咸見于淨土傳記。豈誣也哉。然賛輔彌陀教觀者。其書山積。
唯天台智者大師。淨土十疑論最爲首冠援引聖言。開決群惑。萬年闇室。日至而頓有餘光。千里水程舟具。而不勞自力。非法藏後身不能至於是也。傑頃於都下甞獲斯文。讀示所知無不生信。自遭酷罰。感寤益深。將廣其傳。因爲序引 熙寧九年仲秋述

淨土十疑論

隋天台智者大師説

一疑

問曰。諸佛菩薩以大悲爲業 若欲救度衆生 秖應願生三界 於五濁三塗中 救苦衆生。因何求生淨土? 自安其身 捨離衆生 則是無大慈悲 專爲自利障菩提道。

答曰、菩薩有二種 一者久修行菩薩道 得無生忍者 實當所責。
二者未得 已還及初發心凡夫。凡夫菩薩者 要須常不離佛 忍力成就 方堪處三界内 於惡世中 救苦衆生。

故『智度論』云、具縛凡夫、有大悲心願生惡世、救苦衆生者、無有是處。何以故?、惡世界煩惱強、自無忍力、心隨境轉、聲色所縛、自墮三塗、焉能救衆生?。

假令得生人中、聖道難得。或因施戒修福、得生人中、得作國王大臣富貴自在。縱遇善知識、不肯信用。貪迷放逸、廣造衆罪、乘此惡業、一入三塗、經無量劫。從地獄出、受貧賤身、若不逢善知識、還墮地獄。如此輪迴、至於今日、人人皆如是。此名難行道也。

故『維摩經』云、自疾不能救、而能救諸疾人?。

又『智度論』云、譬如二人各有親眷、爲水所溺、一人情急、直入水救、爲無方便力故、彼此倶沒。

一人有方便、往取船筏、乘之救接、悉皆得脱水溺之難、新發意菩薩、亦復如是如是、未得忍力、不能救衆生。
爲此常須近佛、得無生忍已、方能救衆生、如得船者。

又論云、譬如嬰兒不得離母、若也離母、或墮坑井、渇乳而死。又如鳥子翅羽未成、秖得依樹傅枝、不能遠去。翅翮成就、方能飛空、自在無礙。

凡夫無力、唯得專念阿彌陀佛、使成三昧。以業成故、臨終斂念得生、決定不疑。見彌陀佛、證無生忍已、還來三界、乘無生忍船、救苦衆生、廣施佛事、任意自在。

故論云、遊戲地獄、行者生彼國、得無生忍已、還入生死國、教化地獄、救苦衆生、以是因縁、求生淨土、願識其教、故『十住婆沙論』、名易行道也。

二疑

問、諸法體空、本來無生、平等寂滅。今乃捨此、求彼生西方彌陀淨土、豈不乖理哉?。
又經云、若求淨土、先淨其心、心淨故即佛土淨、此云何通。

答、釋有二義、一者總答、二者別答。總答者、汝若言求生西方彌陀淨土、則是捨此求彼、不中理者。汝執住此、不求西方、則是捨彼著此、此還成病、不中理也。

又轉計云、我亦不求生彼、亦不求生此者、則斷滅見。

故『金剛般若經』云、須菩提、汝若作是念、發阿耨菩提者、説諸法斷滅相、莫作是念。何以故、發菩提心者、於法不説斷滅相。

二別答者、夫不生不滅者、於生縁中、諸法和合、不守自性。求於生體、亦不可得此生。生時無所從來、故名不生。

不滅者 諸法散時、不守自性、言我散滅。此散滅時、去無所至、故言不滅。非謂因縁生外、別有不生不滅。亦非不求生淨土、喚作無生。

爲此中、論偈云、因縁所生法、我説即是空、亦名爲假名、亦名中道義。

又云、諸法不自生、亦不從他生、不共不無因、是故知無生。
又『維摩經』云、雖知諸佛國及與衆生空、而常修淨土教化諸群生。

又云、譬如有人、造立宮室、若依空地、隨意無礙、若依虚空、終不能成。
諸佛説法、常依二諦。不壞假名、而説諸法實相、智者、熾然求生淨土、達生體不可得、即是眞無生、此謂心淨 故即佛土淨。

愚者、爲生所縛 聞生即作生解、聞無生、即作無生解。
不知生者即是無生、無生即是生、不達此理、横相是非。嗔他求生淨土 幾許誤哉。此則是謗法罪人、邪見外道也。

三疑

問十方諸佛、一切淨土、法性平等、功徳亦等。
行者普念一切功徳、生一切淨土。今乃偏求一佛淨土、與平等性乖、云何生淨土?

答、一切諸佛土、實皆平等。但衆生根鈍、濁亂者多、若不專繋一心一境、三昧難成、專念阿彌陀佛、即是一相三昧、以心專至、得生彼國。

如『隨願往生經』云、
普廣菩薩問佛、十方悉有淨土、世尊何故偏讃西方彌陀淨土、專遣往生?

佛告普廣、閻浮提衆生、心多濁亂、爲此偏讃西方一佛淨土。使諸衆生、專心一境、即易得往生。若總念一切佛者、念佛境寛、則心散漫、三昧難成、故不得往生。

又求一佛功徳、與一切佛功徳無異、以同一佛法性故、爲此念阿彌陀佛、即念一切佛、生一淨土、即生一切淨土。

故『華嚴經』云、一切諸佛身、即是一佛身、一心一智慧力、無畏亦然。

又云、譬如淨滿月、普應一切水。影像雖無量、本月未曾二、如是無礙智、成就等正覺。應現一切刹、佛身無有二。

智者以譬喩得解、智者若能達 一切月影即一月影、一月影即一切月影。
月影無二、故一佛即一切佛、一切佛即一佛。法身無二、故熾然念一佛時、即是念一切佛也。

四疑

問。等是念求生一佛淨土、何不十方佛土中、隨念一佛淨土隨得往生 何須偏念西方彌陀佛耶?

答。凡夫無智、不敢自專、專用佛語、故能偏念阿彌陀佛。
云何用佛語?
釋迦大師一代説法、處處聖教、唯勸衆生、專心偏念阿彌陀佛、求生西方極樂世界。
如『無量壽經『觀經』『往生論」等、數十餘部經論文等、殷勤指授、勸生西方、故偏念也。

又彌陀佛 別有大悲四十八願、接引衆生。
又『觀經』云、阿彌陀佛有八萬四千相、一一相有八萬四千好。一一好放八萬四千光明、遍照法界。念佛衆生、攝取不捨、若有念者、機感相應、決定得生。
又『阿彌陀經』、『大無量壽經』、『鼓音王陀羅尼經』等云、「釋迦佛説經時、皆有十方恒沙諸佛、舒其舌相、遍覆三千大千世界、證成一切衆生念阿彌陀佛、乘佛大悲本願力故、決定得生極樂世界。」

當知阿彌陀佛與此世界、偏有因縁。何以得知?
『無量壽經』云、「末世法滅之時、特駐此經、百年在世、接引衆生、往生彼國。」
故知 阿彌陀佛與此世界極惡衆生、偏有因縁。其餘諸佛、一切淨土、雖一經兩經、略勸往生、不如彌陀佛國、處處經論、殷勤叮嚀、勸往生也。

五疑

問。具縛凡夫、惡業厚重、一切煩惱、一毫未斷、西方淨土、出過三界、具縛凡夫、云何得生?

答。有二種縁、一者自力、二者他力。自力者、此世界修道、實未得生淨土。
是故『瓔珞經』云、
「始從具縛凡夫、未識三寶、不知善惡因之與果、初發菩提心。以信爲本、住在佛家、以戒爲本、受菩薩戒。身身相續、戒行不闕 經一劫二劫三劫、始至初發心住。如是修行十信 十波羅蜜等無量行願、相續無間、滿一萬劫、方始至第六正心住。若更増進、至第七不退住、即種性位。」此約自力、卒未得生淨土、

他力者、若信阿彌陀佛大悲願力攝取念佛衆生、即能發菩提心、行念佛三昧、厭離三界、身起行施戒修福、於一一行中、迴 願生彼彌陀淨土乘佛願力、機感相應、即得往生。
是故『十住婆沙論』云、於此世界修道有二種、一者難行道、二者易行道。難行者、在於五濁惡世、於無量佛時、求阿鞞跋致、甚難可得。

此難無數塵沙、説不可盡、略述三五、一者外道相善、亂菩薩法、二者無頼惡人、破他勝徳、三者顛倒善果、能壞梵行、四者聲聞自利、障於大慈、五者唯有自力、無他力持。譬如跛人歩行、一日不過數里、極大辛苦、謂自力也。

易行道者、謂信佛語 教念佛三昧、願生淨土。乘彌陀佛願力、攝持決定、往生不疑也。如人水路行、藉船力故、須臾即至千里、謂他力也。
譬如劣夫從轉輪王、一日一夜周行四天下、非是自力、轉輪王力也。

若言有漏凡夫 不得生淨土者、亦可有漏凡夫 應不得見佛身。然念佛三昧、並無漏善根所起、有漏凡夫、隨分得見佛身麁相也、菩薩見微細相。

淨土亦爾、雖是無漏善根所起、有漏凡夫發無上菩提心、求生淨土常念佛、故伏滅煩惱、得生淨土、隨分得見麁相、菩薩見微妙相、此何所疑?

故『華嚴經』説、一切諸佛刹、平等普嚴淨、衆生業行異、所見各不同。即其義也。

六疑

問。設令具縛凡夫、得生彼國、邪見三毒等常起、云何得生彼國、即得不退、超過三界?

釋曰、得生彼國、有五因縁不退。云何爲五?
一者阿彌陀佛大悲願力攝持故得不退。
二者佛光常照故、菩提心常増進不退。
三者、水鳥樹林、風聲樂響、皆説苦空、聞者常起念佛念法念僧之心、故不退。
四者彼國純諸菩薩、以爲良友、無惡縁境、外無神鬼魔邪、内無三毒等煩惱畢竟不起、故不退。
五者生彼國即壽命永劫、共菩薩佛齊等、故不退也。
在此惡世、日月短促、經阿僧祇劫、復不起煩惱、長時修道、云何不得無生忍也。
此理顯然、不須疑也。

七疑

問。彌勒菩薩、一生補處、即得成佛、上品十善、得生彼處、見彌勒菩薩。隨從下生三會之中、自然而得聖果、何須求生西方淨土耶?

答。求生兜率、一日聞道見佛、勢欲相似、若細比校、大有優劣、且論二種。
一者縱持十善、恐不得生、何以得知?『彌勒上生經』云、行衆三昧、深入正定、方始得生。更無方便接引之義。
不如阿彌陀佛本願力光明力、但有念佛衆生、攝取不捨。
又釋迦佛、説九品教門、方便接引、殷勤發遣、生彼淨土。但衆生能念彌陀佛者、機感相應、必得生也。
如世間慕人能受慕者、機會相投、必成其事。

二者兜率天宮、是欲界退位者多。無有水鳥樹林風聲樂響、衆生聞者、悉念佛發菩提心、伏滅煩惱。
又有女人、皆長諸天愛、著五欲之心、又天女微妙、諸天耽玩、不能自勉。
不如彌陀淨土水鳥樹林風聲樂響、衆生聞者、皆生念佛發菩提心、伏滅煩惱。
又無女人二乘之心、純一大乘、清淨良伴、爲此煩惱惡業、畢竟不起、遂至無生之位、如此比校、優劣顯然、何須致疑也。

如釋迦佛在世之時、大有衆生、見佛不得聖果者、如恒沙。彌勒出世亦爾 大有不得聖果者。未如彌陀淨土、但生彼國已、悉得無生法忍、未有一人退落三界、爲生死業縛也。

又聞『西國傳』云、有三菩薩、一名無著、二名世親、三名師子覺、此三人契志同生兜率願見彌勒、若先亡者、得見彌勒、誓來相報、師子覺前亡、一去數年不來、
後世親無常臨終之時、無著語云、汝見彌勒、即來相報、世親去已三年始來。
無著問曰、何意如許多時始來。
世親報云、至彼天中、聽彌勒菩薩一坐説法、旋繞即來相報、爲彼天日長故、此處已經三年。
又問、師子覺今在何處。
世親報云、師子覺爲受天樂、五欲自娯、在外眷屬、從去已來、總不見彌勒。
諸小菩薩、生彼尚著五欲、何況凡夫?
爲此願生西方定得不退、不求生兜率也。

八疑

問。衆生無始已來、造無量業。今生一刑(期)、不逢善知識、又復作一切罪業。無惡不造、云何臨終、十念成就、即得往生、出過三界、結業之事、云何可通?

釋曰、衆生無始已來、善惡業種、多少強弱、並不得知、但能臨終、遇善知識、十念成就者、皆是宿善業強 始得遇善知識、十念成就、
若惡業多者、善知識尚不可逢、何可論十念成就?
又汝以無始已來、惡業爲重、臨終十念爲輕者、今以道理、三種校量、輕重不定、不在時節久近多少。
云何爲三、一者在心、二者在縁、三者在決定。

在心者、造罪之時、從自虚妄顛倒生、念佛者、從善知識、聞説阿彌陀佛眞實功徳名號生。一虚一實豈得相比? 譬如萬年闇室、日光暫至而闇頓滅、豈以久來之闇、不肯滅耶?

在縁者、造罪之時、從虚妄癡闇心、縁虚妄境界、顛倒生。念佛之心、從聞佛清淨眞實功徳名號縁無上菩提心生。一眞一僞豈得相比? 譬如有人被毒箭、中箭深毒磣傷肌破骨。一聞滅除藥鼓、即箭出毒除、豈以箭深毒磣、而不肯出也?

在決定者、造罪之時。以有間心有後心也。念佛之時、以無間心無後心、遂即捨命、善心猛利、是以即生、譬如十圍之索、千夫不制、童子揮劍、須臾兩分。又如千年積柴、以一豆火焚、少時即盡。

又如有人、一生已來、修十善業、應得生天。臨終之時、起一念決定邪見、即墮阿鼻地獄。惡業虚妄、以猛利故、尚能排一生之善業、令墮惡道。豈況臨終猛心念佛眞實、無間善業不能排、無始惡業得生淨土、無有是處。

又云、一念念佛、滅八十億劫生死之罪。爲念佛時、心猛利故、伏滅惡業、決定得生、不須疑也。

上古相傳判十念成就、作別時意者、此定不可。何以得知?『攝論』云、由唯發願故、全無有行。
『雜集論』云、若願生安樂國土、即得往生、若聞無垢佛名、即得阿耨菩提者。
並是別時之因、全無有行、若將臨終、無間十念、猛利善行、是別時意者、幾許誤哉。
願諸行者、深思此理、自牢其心、莫信異見、自墜陷也。

九疑

問。西方去此十萬億佛刹、凡夫劣弱、云何可到? 又『往生論』云、女人及根缺二乘種不生。既有此教、當知女人及以根缺者、定必不得往生。

答。爲對凡夫肉眼生死心量説耳、西方去此、十萬億佛刹。但使衆生淨土業成者、臨終在定之心即是淨土受生之心。動念即是生淨土時。
爲此『觀經』云、彌陀佛國去此不遠。又業力不可思議、一念即得生、彼不須愁遠。又如人夢、身雖在床、而心意識、遍至他方、一切世界如平生不異也。生淨土於爾、動念即至、不須疑也。

女人及根缺 二乘種不生者、但論生彼國、無女人及無盲聾 瘖瘂人、不道此間女人、根缺人不得生。彼若如此説者、愚癡全不識經意。即如韋提夫人、是請生淨土主、及五百侍女、佛授記悉得往生彼國。

但此處女人、及盲聾 瘖瘂人、心念彌陀佛、悉生彼國已、更不受女身、亦不受根缺身。二乘人但迴心願生淨土、至彼更無二乘執心。

爲此故云、女人及根缺二乘種不生。非謂此處女人及根缺人不得生也。

故『無量壽經』四十八願云、設我得佛十方世界一切女人、稱我名號、厭惡女身、捨命之後、更受女身者、不取正覺。況生彼國、更受女身? 根缺者亦爾。

十疑

問、今欲決定求生西方、未知作何行業、以何爲種子、得生彼國? 又凡夫俗人皆有妻子、未知不斷婬欲得生彼否?

答。欲決定生西方者、具有二種行、定得生彼、一者厭離行、二者欣願行。

言厭離行者、凡夫無始已來、爲五欲纒縛、輪迴五道、備受衆苦、不起心厭離五欲、未有出期、爲此常觀此身膿血屎尿、一切惡露不淨臭穢。

故『涅槃經』云、如是身城、愚癡羅刹止住其中、誰有智者當樂此身?

又經云、此身衆苦所集、一切皆不淨、扼縛癰瘡等根本無義利、上至諸天身皆亦如是。

行者若行若坐、若睡若覺、常觀此身唯苦無樂深生厭離。縱使妻房不能頓斷、漸漸生厭作七種不淨觀。
一者觀此婬、欲身從貪愛煩惱生、即是種子不淨。
二者父母交會之時赤白和合、即是受生不淨。
三者母胎中在生藏下、居熟藏上、即是住處不淨。
四者在母胎時唯食母血、即是食噉不淨。
五者日月滿足頭向産門、膿血倶出臭穢狼藉、即是初生不淨。
六者薄皮覆上、其内膿血遍一切處、即是擧體不淨。
七者乃至死後膖脹爛壞、骨肉縱横狐狼食噉、即是究竟不淨。

自身既爾他身亦然、所愛境界男女身等、深生厭離常觀不淨。若能如此觀身不淨之者、婬欲煩惱漸漸減少。又作十想等觀、廣如經説。

又發願、願我永離三界雜食、臭穢膿血不淨、耽荒五欲男女等身、願得淨土法性生身、此謂厭離行、

二明欣願行者、復有二種、一者先明求往生之意、二者觀彼淨土莊嚴等事欣心願求。

二に願行を欣う者を明かすに、また二種あり。一にはまず往生を求むるの意を明かす、二にはかの淨土の莊嚴等事を願求の欣心を明かす。

明往生意者、所以求生淨土、爲欲救拔一切衆生苦故。 往生の意をあかすとは、浄土に生れんと求むる所以は一切衆生の苦を救抜せんと欲ふがゆゑなり。 即自思忖、我今無力、若在惡世、煩惱境強自爲業縛、淪溺三塗動經劫數、如此輪轉、無始已來未曾休息、何時能得救苦衆生?

すなはちみづから思忖すらく、〈われいま力なし。 もし悪世、煩悩の境強く、みづから業縛せられて三塗に淪溺し、ややもすれば数劫を経ん。 かくのごとく輪転して、無始よりこのかたいまだかつて休息せず。 いづれの時にか、よく衆生の苦を救ふことを得ん〉と。

爲此求生淨土親近諸佛、若證無生忍、方能於惡世中救苦衆生。

これがために、浄土に生れて諸仏に親近し、無生忍を証して、まさによく悪世のなかにして、衆生の苦を救はんことを求むるなり」と。

故『往生論』云、言發菩提心者、正是願作佛心、願作佛心者、則是度衆生心、度衆生心者、則是攝衆生生佛國心。

又願生淨土須具二行、一者必須遠離三種障菩提門法、二者須得三種順菩提門法、何者爲三種障菩提法?
一者依智慧門、不來自樂遠離我心貪著自身故。
二者依慈悲門、拔一切衆生苦、遠離無安衆生心故。
三者依方便門、當憐愍一切衆生欲與其樂、遠離恭敬供養自身心故。

若能遠三種菩提障、則得三種順菩提法。
一者無染清淨心、不爲自身求諸樂故。菩提是無染清淨處、若爲自身求樂、即染身心障菩提門、是故無染清淨心、是順菩提門。

二者安清淨心、爲拔衆生苦故。菩提心是安隱一切衆生清淨處、若不作心拔一切衆生、令離生死苦、即違菩提門、。故安清淨心、是順菩提門。

三者樂清淨心、欲令一切衆生得大菩提涅槃故。菩提涅槃是畢竟常樂處、若不作心令一切衆生得畢竟常樂、即遮菩提門。

此菩提因何而得? 要因生淨土常不離佛、得無生忍已於生死國中救苦衆生。
悲智内融定而常用自在無礙、即菩提心、此是顯生之意。

二、明欣心顯求者、希心起想縁彌陀佛、若法身、若報身等。金色光明八萬四千相、一一相中八萬四千好、一一好放八萬四千光明、常照法界攝取念佛衆生。
又觀彼淨土七寶莊嚴妙樂等、備如無量壽經十六觀等。常行念佛三昧、及施戒修等一切善行、悉已迴施一切衆生、同生彼國決定得生、此謂欣願門也。

淨土十疑論 終


淨土十疑論後序

人心無常、法亦無定、心法萬差、其本在此、信此則遍信、『華嚴』所以説十信、疑此則遍疑、
智者所以説十疑、出疑入信、一入永入、不離於此、得究竟處、淨土者究竟處也、
此處有説法之主名無量壽、此佛説法、未嘗間斷、疑障其耳則聾而不聞、疑障其心則昧而不覺、不聞不覺、安住惡習、讃歎不念、隨喜麁心、妄指蓮胞、以爲虚誕、終不自念、
此分段身、從何而得自何而來、胎獄穢濁、眞實安在、信憑業識、自隔眞際、於一幻境、非彼執此、生生不靈、永絶聖路、
以如是故、釋迦如來、起大慈愍、於穢濁中、發大音聲、讃彼淨土上妙之樂、於生死中、爲大船師、載以法船、令趨彼岸、晝夜度生、無有休息、
然而彌陀之岸、本無彼此、釋迦之船、實非往來、譬如一燈分照八鏡、鏡有東西、光影無二、
彌陀説法、遍光影中、而釋迦方便、獨指西鏡、故已到彼岸者、乃可以忘彼此、未入法界者、何自而泯東西、於此法中、若未究竟、勿滯方隅、勿分彼此、但當正念、諦信而已、此二聖之意、而智者之所以信也、

信者萬善之母、疑者衆惡之根、能順其母、能耡其根、則向之所謂障縁衆生、聾可復聞、昧可復覺、未出生死得出生死、未生淨土得生淨土、順釋迦之誨往面彌陀、隨彌陀之願來助釋迦、在此而遍歴十方、即西而普入諸鏡、自二聖建立以來、如是之人、如河沙數、云何不信、云何而疑、能自信己、

又作方便令諸未信無不信者、此則智者之所以爲悲也、明智大師、中立學智者之道、不順其文而順其悲、
所以又印此論冠以次公之序、予乃申廣其説、以助其傳、

元祐八年七月十一日
左宣義郎 前簽書鎭東軍節度判官廳公事 陳瓘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