操作

「往生要集略料簡」の版間の差分

提供: 本願力

(ページの作成: [http://21dzk.l.u-tokyo.ac.jp/SAT/ddb-sat2.php?mode=detail&useid=2611_,83,0134a04&key=%E5%BE%80%E7%94%9F%E8%A6%81%E9%9B%86%E7%95%A5%E6%96%99%E7%B0%A1%E7%AC%AC%E5%85%AB&ktn=&mode2...)
(相違点なし)

2012年8月28日 (火) 15:42時点における版

SAT大正新脩大藏經テキストデータベース
浄土宗全書

往生要集略料簡第八

今略料簡此集。且有廣・略・要三。
初孰廣料簡者。此一部中有序正流通厭離等十門。十門者。一厭離穢土。二欣求淨土。三極樂證據。四正修念佛。五助念方法。六別時念佛。七念佛利益。八念佛證據。九往生諸業。十問答料簡也。
第一厭離門中有七。一地獄。二餓鬼。三畜生。四阿修羅。五人。六天。七總結也。
凡三界無安。猶如火宅。衆苦充滿。甚可怖畏。此乃可厭之處也。

第二欣求門中有十。一聖衆來迎樂。二蓮華初開樂。三身相神通樂。四五妙境界樂。五快樂無退樂。六引接結縁樂。七聖衆倶會樂。八見佛聞法樂。九隨心供佛樂。十増進佛道樂也。
彼國是永無有三塗苦難之名。但受殊勝微妙之樂。此乃可欣之處也。

第三極樂證據門中有二。一對十方。二對都率。此乃相對餘方論其優劣。廣引經論決歸西方也。
第四正修念佛門中有五。一禮拜門。二讃歎門。三作願門。四觀察門。五迥向門也。
此中就作願門有二。一縁事四弘誓願 二縁理四弘誓願。又就觀察門有三。一別相觀。二總相觀。三雜略觀。雜略觀中又有極略。衆生根性自有利鈍。故觀亦明廣略。又文中具觀稱二念。然集主雖廣勸觀念 意在稱名也。

第五助念方法門中有七。一方所供具。二修行相貎。三對治懈怠。四止惡修善。五懺悔衆罪。六對治魔事。七總結要行也。
此中修行相貎乃有四修三心。四修者。一長時修。二慇重修。三無間修。四無餘修。
三心者。一至誠心。二者深心。三迴向發願心。
又就上惡修善有六。一持戒不犯。二不起邪見。三不生憍慢。四不恚不嫉。五勇猛精進。六讀誦大乘。

第六別時念佛門中有二。一尋常行儀。二臨終行儀。

第七念佛利益門中有七。一滅罪生善。二冥得護持。三現身見佛。四當來勝利。五彌陀別益。六引例勸信。七惡趣利益。

第八念佛證據門中有三童問答。

第九往生諸行門也。第十問答料簡門中有十。一極樂依正。二往生階位。三往生多少。四尋常念相。五臨終念相。六麁心妙果。七諸行勝劣。八信毀因縁。九助道資縁。十助道人法。此爲廣義也。


次就略料簡者。第五助念方法門中 總結要行七法是也。文云。
「問。上諸門中所陳既多。未知何業爲往生要。
答。大菩提心・護三業深信至誠常念佛。隨願決定生極樂。況復具餘諸妙行。
問。何故此等爲往生要。
答。菩提心義如前具釋。三業重惡能障正道。故須護之。往生之業念佛爲本。其念佛心 必須如理故 具深信至誠常念三事。
常念有三益。如迦才云。一者諸惡覺觀畢竟不生。亦得消於業障。二者善根増長。亦得種見佛因縁。三老熏習熟利臨命終時正念現前 已上 業由願轉。
故云隨願往生。總而言之。護三業是止善。稱念佛是行 善菩提心及願扶助此二善。此等法爲往生要。其旨出經論。不能具之。」

此總結要行者 是即此集肝心決定往生要法。學者更思擇之。識其要否。
文乃有二問答。且初問中上諸門者。上有五門。一厭離穢土。二欣求淨土。三極樂證據。四正修念佛。五助念方法。即指此等云上諸門也。
所陳既多者。厭離門有七章。欣求門有十章。證據門有二章。正修門有五章。助念門有六章。此等諸章所明既多。故云所陳既多也。
未知何業爲往生要者。於上諸門所述之行既有數條。於要否法學者叵識。爲決要法故云未知等也。
次初答中解之有二。一粗述答意。二正釋文。初述答意者。
問。既出上諸門衆行。問其要否故。
答亦於上諸門中簡示其要行也。次正釋文者。又分爲二。一總約五門簡之。二別約二門簡之。初總約五門簡者。上厭離等三門。是非往生要故簡而不取。第四第五二門。正是往生要行。故簡而取之。大菩提心常念佛者。是即第四正修念佛門也。
護三業深信至誠者。是即第五助念方法門也。次別約三門簡者。此亦有二。一約第四門簡之。二約第五門簡之。初約第四門簡者。此中有五念門。於中乃以作願觀察二門爲往生要。自餘三門望彼尚是非往生要。是故今云菩提心及念佛。更不云禮讃等。又就菩提心有事有理。今文之中雖未簡之。若例念佛以事爲要。
又言念佛者。是觀察門之異名也。然於念佛 有觀有稱。於二行中稱名爲要。故次答中云。
稱念佛是行善。以此思之。此集本意 以稱念佛 爲往生至要也。
次約第五門簡者。此中有方處供具等六法。於中乃以修行相貎 止惡修善二法爲往生要。自餘四法非往生要。是故且捨而不敢也。
又就修行相貎 乃有四修三心。於四修中無間爲要。餘三望彼尚是非要。故文引『要決』云。三者無間修。謂常念佛作往生想。但於三心全取不棄。皆是往生要也。故文云。深信至誠常念佛隨願決定生極樂。
深信至誠者。即初二心也。
隨願者。即迴向發願心也。又就止惡修善有六 一持戒不犯。二不起邪見。三不生憍慢。四不恚不嫉。五勇猛精進。六讀誦大乘。此六法中唯取第一爲往生要。文云護三業是也。
餘五望彼尚是非要。是故且棄而不取也。
所謂戒者是菩薩戒。非聲聞戒。其旨見文。但菩薩戒又有輕重。今則捨輕取重。是故文云。三業重惡案此問答之意。
凡依此集欲往生者 應當先發縁事大菩提心。次持十重木叉。具足三心常稱彌陀名號也。
次之問
答此明以菩提心等七法爲往生要之由也。其文易解。云繁不釋。上來於厭離等五門。簡其要否既已如此。下別時等五門。望彼亦非至要自可知耳。又於念佛有二。一但念佛。此即前正修門意也。二助念佛。此即今助念門意也。
此集之意 以助念佛爲決定業歟。但善導和尚意不爾云云 上來所述此爲略義也。


後就要料簡者。唯約念佛一行勸進文是也。
第四正修念佛門中觀察門云。初心觀行不堪深奧 乃至 是故可修色相觀。此分爲三。一別相觀。二總相觀。三雜略觀。應隨意樂用之 乃至 若有不堪觀念相好。或依歸命想。或依引接想。或依往生想。應一心稱念 意樂不同故 明種種觀 行住坐臥語默作作常以此念在於胸中。如飢念食如渇追水。或低頭擧手。或擧聲稱名。外儀雖異心念常存。念念相續寤寐莫忘。
又第八念佛證據門問曰。一切善業各有利益。各得往生。何故唯勸念佛一門。
答。今勸念佛非最遮餘種種妙行。只是男女貴賤不簡行住坐臥。不論時處諸縁。修之不難。乃至臨終願求往生得其便宜。不如念佛。
故木槵經云。難陀國波瑠璃王遣使白佛言。唯願世尊特垂慈愍賜我要法。使我日夜易得修行。未來世中遠離衆苦。佛告大土。若欲滅煩惱障報障者。當貫木槵子一百八以常自隨。若行若住若坐若臥恒當至心無分散意。稱佛陀達磨僧伽名。乃過一木槵子。如是若十若二十乃至百千萬億。若能滿二十萬遍身心不亂。無諸諂曲者捨命得生第三炎魔天。衣食自然常受安樂。若復能滿一百萬遍者。當得除斷百八結業。背生死流趣涅槃道獲無上果 略感禪師 鈔意同之
況復諸聖教中多以念佛爲往生業。其文甚多。略出十文。
一占察經下卷云。若人欲生他方現在淨國者。應當隨彼世界佛之名字專意誦念。一心不亂。如上觀察者決定得生彼佛淨國。
善根増長速成不退 如上觀察者。觀於地藏菩薩法身及諸佛法身與己自身。平等無二不生不滅常樂我淨功徳圓滿又觀己身無常如幻可厭等也
二雙卷經三輩之業雖有淺深。然通皆云一向專念無量壽佛。
三四十八願中於念佛門別發一願云。乃至十念若不生者不取正覺。
四觀經極重惡人 云云
五同經云。若欲至心 云云
六同經云。光明遍照 云云
七阿彌陀經云。不可以少善根 云云
八般舟經云。阿彌陀佛言欲來生我國者 云云
九鼓音聲經曰。若有四衆 云云
十往生論云。觀念彼佛依正功徳爲往生業已上
此中觀經下下品・阿彌陀經鼓音聲經。但以念佛名號爲往生業。何況觀念相好功徳耶。
問。餘行寧無勸進文耶。
答。其餘行法因明彼法種種功徳。其中自説往生之事。不如直辨往生之要多云念佛。何況佛自言當念我名乎。亦不云佛光明攝取餘行人。此等文分明。何重生疑乎。
問。諸經所税 隨經萬品。何以管見執一文耶。
答。馬鳴菩薩大乘起信論云。復次衆生初學此法。其心怯弱懼畏信心難可成就。意欲退者當知如來有勝方便攝護信心。隨心專意念佛因縁隨願得往生他方淨土。如修多羅説。若人專念西方阿彌陀佛。所作善根迴向願求生彼世界。即得往生。
明知。契經多以念佛爲往生要。若不爾者。四依菩薩即非理盡。
私曰。此中有三番問答。初問意自可知。於中唯勸者。正指上觀察門行住坐臥等文也。何者。凡尋一部始末。慇懃勸進只在觀察一門。且答文中約易行辨之。可以見也耳。
答中有二義。一難行易行。謂諸行難修。念佛易修。二者少分多分。謂諸行勸進文甚少。念佛諸經多勸進之。
次問答中問意可知。
答中有三義。一者因明直辨。謂諸行非專爲往生説之。念佛專爲往生選説之。二者自説不自説。謂諸行非阿彌陀如來自説。念佛阿彌陀佛自説當念我名。三攝取不攝取。謂諸行佛光不攝取之。念佛佛光即攝取之。後問答中問意可知。答中有一義。如來隨機四依理盡。謂諸行釋迦如來隨衆生機説之。念佛四依菩薩盡理勸之。是即此集本意也。應委思之。
又往生階位云。問。若凡下輩亦得往生。云何近代於彼國土求者千萬。得無一二。
答。綽和尚云。信心不深。若存若亡故。信心不一。不決定故。信心不相續。餘念間故。此三不相應者不能往生。若具三心不往生者。無有是處。
善導和尚云。若能如上念念相續。畢命爲期者。十即十生。百即百生。若欲捨專修雜業者。百時希得一二。千時希得三五 言如上者。指禮拜等五門。至誠等三心。
長時等四修也

私云。惠心已定往生得否。以善導道綽而爲指南也。又處處多引用綽導二師之釋。然則隨順惠心之輩必當歸依道綽善導。披『安樂集』明了聖淨二門之意。閲『觀經疏』領會安心起行之旨。以爲出離解脱準則也